钟月玄晖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读读看小说网dudukan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永乐若有所思,郑和一行,一去两年,虽有些花费,见识最重要,可以去第二次、第
三次。再者,东西南北,四方遣使,交通诸国,长此以往,通事的确是个大事。他下意识地看了蹇义一眼,意思是吏部能不能想想办法。
蹇义马上明白了皇上的意思,拱手道:“陛下,臣虽辖着吏部,各地官员中,通蒙语的不少,皇上的通译、前元工部尚书李贤就是个高手;懂回回、女真语的也有一些,只是,
懂其他番国语言的人就很难说了。”
“有现成的就用,没有现成的就没法子了?设个学馆教习嘛!”片刻工夫,永乐似已
从言语不通、比手画脚的尴尬境况中走出来,思虑成熟,“天生我才,才可济世,后天之
才,亦可大用。既要用人,就需育人,这样,”他冲着胡广道,“就在翰林院设馆,招收
举子和年轻的国子监生入学,训练通晓鞑靼、女真、西番、回回、百夷、高昌、西天、缅
甸等多种语言的人才,名曰八馆,一则为着像郑和一样的使臣出使方便,二则大明与番人
来往日多,有了各种语言的通译,朝廷接待也方便多了。”
永乐的思绪瞬间驰骋千里,真可谓才思敏捷,众人却面有难色,不是跟不上,而是顾虑多。事关与番国交往,礼部尚书郑赐,知道皇上不大待见他,也不得不说话,把其中的道理讲出来。
“皇上的想法好。国子监和各地府学、县学都在为国家培养人才,然最让臣担心的是,
监生和年轻的举子们愿不愿丢了能助他一举成名的《诗》《书》,钻那些让他们鄙视的番
邦夷语。”
蹇义、夏原吉、金忠也随声附和。
永乐想了想,也是,放下进士不考了,官员不做了,转而去学番语,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,这同各部的吏员有什么区别?得让他们有奔头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